庆阳市应急水源工程成功通水引起中省媒体高度关注
近期,一则“庆阳市区应急水源工程完成试通水,黄河水上了董志塬”的信息,引起了中省各家媒体的高度关注。
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陕甘宁三省区毗邻区域的干旱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国家启动实施盐环定扬黄工程。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也是亚洲最大的农村供水工程。扬黄甘肃专用工程经过30多年的分期建设,让黄河水上了庆阳市境内环县、庆城县30多万百姓的灶台,还淌进了当地的宽阔农田。扬黄工程在甘肃境内的最后一段,是把黄河水送上董志塬。11月18日,作为扬黄工程的延伸工程,庆阳市区应急水源工程完成试通水,黄河水经2级泵站提上了董志塬。
黄河没有流经庆阳,庆阳人却吃上了黄河水,这个惠民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件一经报道,便迅速引起了中省各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宣传。新华社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董志塬用上了黄河水!--扬黄工程为甘肃革命老区振兴注入活水”为标题、人民网以“庆阳市区应急水源工程试通水运行取得成功”为标题、中国新闻网以“甘肃庆阳塬上引水四十载:期盼如愿,涓流到家”为标题挥翰成风、笔下生花,以不同角度进行了专栏报道;今日头条、甘肃日报、庆阳电视台、陇东报社、掌中庆阳等官媒代表,甘肃省水利厅网站、庆阳政府网站、庆阳水务网站等多家官方网站也第一时间刊登了这则利好消息。“董志塬用上了黄河水”“百里调黄河,高原活水来”“农业、工业产业发展得到提升”“这标志着生产生活用水将从水质、水量、保障率上得到提升”等醒目词条无不透露出中省媒体对这则重大利好消息的关注与振奋。
正如报道中所描述的一样,黄河水上了董志塬,让“遥望黄河数百里,不知何时到我家”的无奈,变成了“星灯石火三千日,涓涓清流过家门”的欢欣;让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并存,位于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腹地的庆阳市区,初次尝到了母亲河久违的甘甜乳汁;更是让市区饮用水源只有巴家咀水库,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多,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庆阳老区,充分享受到了祖国苦心孤诣的关怀厚爱。
随着庆阳市区应急水源工程完成试通水,如今的庆阳,“黄河远上白云间”已不那么孤高难寻,“黄河百害,唯利一套”也早已成为古人仰天嗟叹的无奈,“日出缸内多积水,夜晚灶下少堆柴”的窘迫困苦也将一去不复返。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