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水利动态>详细内容

水利动态

庆阳市水务系统积极推进“7·15” 灾后水毁修复重建工作

来源:防御科 作者:王振坤 发布时间:2022-10-18 11:17:16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7月15日,我市出现罕见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373.1毫米,马莲河发生50年一遇洪水,最大洪峰流量5100m3/s,为1956年以来最大洪水,造成我市近百处水利工程不同程度水毁受损,经济损失达1.65亿元。灾情发生后,庆阳市、县水务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在省水利厅督导组的精心指导下,迅速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摸清灾情,科学编制方案,分类组织实施,加快重建进度,确保群众用水安全、工程运行安全。

一、强化“三项措施”,精心谋划抓部署。摸清底子。派出四个核查组,现场指导县区核查灾情,收集水毁照片,建立灾损台账,精准掌握灾害损失。并会同气象、水文部门历时2个多月,组织开展“7·15”洪水调查,为灾后恢复重建、防汛抢险指挥、山洪灾害防治、人员转移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找准路子。研究制定《庆阳市水利工程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及新建项目清单。及时总结梳理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编制《“十四五”解决水利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实施方案》《流域防洪规划》,计划逐年分期实施,进一步增强全市水利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压实担子。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成立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各县区水务局、相关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逐级分解任务,分片包抓督导、按月通报调度,全力抓促落实。

    二、突出“三个重点”,分类推进抓复建。以水库、堤防、农村供水、灌溉工程为重点,分类推进,有序实施。当前谋划实施的91处灾后恢复重建及13处新建项目,现已完工44处,完成投资9473万元。供水工程。组织县区第一时间制定应急抢修方案,按照“谁管理、谁维修”的原则,根据工程产权归属,利用维修养护基金和群众自筹维修等方式,分类组织抢修。目前,35处水毁农村供水工程已全部恢复通水,完工23处(剩余11处为管理站所墙体房屋等附属工程水毁、1处为在建工程),完成投资3773万元防洪工程。组织对水毁受损的21处库坝、20处堤防、9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程进行研判分析,按照“先除险、后维修”的原则,在采取应急措施排除险情的基础上,制定疏通方案,组织机械及施工队伍迅速抢修。目前,险情已全部排除,完工15处,完成投资1827万元。灾后拟新建的13个防洪项目,完工3处,完成投资3860万元。灌溉工程。对渠道淤积水毁的镇原开边等6处灌区,采取“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形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113人(次),清淤渠道20公里,维修机电设备5台(套),已完工3处,完成投资12.78万元。

    三、做好“三个保障”,集中要素抓进度。政策保障。主动加强与设计单位、财政等单位的横向沟通协调,加大和省水利厅纵向汇报衔接,采取集中会商会审、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打包审查等方式,简化建设程序,节省前期工作时间,缩短建设周期,为加快灾后重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审批服务保障。经费保障。面对水毁项目多、资金缺口大等实际,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多次赴省水利厅进行专题汇报,争取首批中央、省级水利救灾资金450万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另一方面想方设法统筹财政资金和项目资金1456万元,尽力拓宽水毁修复资金渠道,保障工程进度。技术保障。抽调局系统24名科级干部、技术骨干组建技术服务组,定期不定期深入现场指导,帮助县区协调落实资金,优化施工方案,调整施工方式,调度施工时间,确保年内完成剩余建设任务。

    四、严把“三个关口”,强化监管抓质量。严把质量关。制定印发水利工程质量安全“一制度一细则一规定一手册”(《庆阳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庆阳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庆阳市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报备及备查资料规定》《庆阳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指导手册》),不断健全质量管理机制,严格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同时,加强隐蔽工程、关键部位质量管控,努力把灾后重建项目建成质量过硬的民心工程。严把安全关。先后3次召开行业安全生产会议,安排部署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行动,整改问题隐患131个,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施工。严把资金关。下发《关于做好水毁修复工作通知》及《水毁修复监督检查问题清单》,督促县区加强资金监管,加快支付进度,做好绩效评价,强化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