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父亲——一个农家子弟的奋斗史!
在寒风腊月,万物萧条的日子里,我最亲爱的父亲离我们而去了,父亲跋涉一生的脚步,定格在2023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七)3时10分的时刻里,享年83岁的父亲,走得淡然,安详,彷如一盏油灯,耗尽最后一滴油……
父亲去世后,我们深感悲痛和哀伤。一时间,大地同悲,莲河呜咽……
我作为父亲的长子,因常年在外地工作,难能长久的陪伴在晚年多病的父亲身旁,这,既是我的一块心病,又是我的终生遗憾。父亲去世的这几天,总想写下父亲的一生,心中却百感交集,往事在脑海中一幕幕回放,迟迟落不下笔……
父亲1941年6月出生于甘肃省宁县中村乡,高中学历,197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后担任宁县新堡村大队支书一职;1965年7月参加工作,担任宁县县委、革委会办公室文书一职;1973年6月任宁县太昌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6年8月任宁县春荣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83年10月任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0年1月任宁县政协副主席;1992年11月任庆阳地区巴家咀水库加固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副书记;1999年4月任庆阳地区行署水利处调研员;2000年8月光荣退休。
父亲的一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一生,您不怕苦、不怕累,善于钻研,踏实肯干,成绩卓越。自参加工作以来,您爱岗敬业,热爱人民,工作中时刻心系群众疾苦,在宁县工作期间,您经常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倾听方方面面的意见,及时修补完善施政纲领,获得“模范干部”光荣称号,三次担任县党代表、三次担任县人民代表;自进入水务系统以来,主要承担被誉为‘亚洲黄土第一坝’的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在工程建设期间,您发扬老区精神,战暑斗寒,昼夜施工,固筑坝体,拦住了蒲河,许多当年历经的人,至仍赞叹不已。特别是在巴家咀水库增建泄洪洞关键施工期间,您和干部群众一道不畏困难、躬身力行,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要说巴家咀水库工程,其总库容为5.11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达14.4万亩,成为集防洪、蓄水、发电、灌溉、供水、旅游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市内规模最大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供应着西峰城区30多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如今屹立在甘肃东部泾河支流蒲河中游的巴家咀水库,犹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翡翠明珠,逐渐发挥出旅游和生态效应。巴家咀水库的建成和运用是庆阳人民在水利事业上的一个壮举,是庆阳人民的自豪和骄傲!艰辛的付出,换来丰硕的成果,父亲先后三次获得庆阳地区行署“城市经济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为庆阳水利事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父亲将其一生都用在了从政上,从政期间,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坚持以人民至上、以服务群众为第一要务,真心诚意当民众的好公仆,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父亲一生爱党爱国,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进步;参加工作近40年,父亲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能够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事事处处以群众的利益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平生为人诚恳,团结同志,作风正派,生活俭朴,淡泊名利,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尊敬与信任,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做出了表率。退休以后,父亲仍时刻关注着庆阳水利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表现了一个水利工作者的高尚情操。
父亲一生孜孜不倦的求知、学习和励志,晚年还勉励子女“但愿阖家习经典,世世代代用不完”。
父亲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奋进的一生、朴实无华的一生,您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庆阳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生他养他的这片黄土地,您在这片厚土上建立了不朽功勋。您的精神和风范,为我们树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父亲在乡村里出生,在磨难中成长,在奋斗中进步,在逆境中忍耐,在顺境中谦逊。作为一名公仆,您勤勤恳恳为民办事。作为一个父亲,您关爱子女,教导我们做人做事,鼓励我们努力奋斗,励志成长。父亲的一生,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而今,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爱党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和廉洁奉公、坦荡做人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您的音容笑貌和高风亮节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铭记您,就是最好的缅怀,就是铭记为庆阳水利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好公仆。
祈愿父亲一路走好!谢谢您为我们后人做出了榜样,树起了标杆!我们将带着对逝者的哀思,迎候生命的顽强不息!
口述:郑丹晖 整理:贺柏林
(作者父亲系原庆阳地区行署水利处调研员、庆阳地区巴家咀水库加固工程指挥部副指挥 郑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