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水利动态>详细内容

水利动态

立足市情实际 坚持开拓创新 努力推进庆阳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作者:王金龙 发布时间:2023-06-07 11:52:00 浏览次数: 【字体: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领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务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治水思路为指引,把新发展理念融到水务工作的各层次、各方面、各环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力,努力推进全市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水利发展思路上要创新。坚持把思路创新作为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精准把握我市水利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全面梳理,系统总结,科学谋划,探索完善现阶段全市水利发展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四水互济(本地水、黄河水、洮河水、白龙江水),五河共治(马莲河、蒲河、葫芦河、洪河、四郎河),多库齐用(西峰区巴家咀、五台山,宁县小盘河、白吉坡,合水县莲花寺、新村,庆城县芡子沟,环县甜水堡、五里屯、张南湾,正宁县庵里,华池县鸭儿洼,镇原县吴家沟),多措并举,着力构建一纵三横一纵即扬黄工程甜水堡至西峰输水线;三横即白龙江引水工程镇原新城至华池鸭儿洼输水线,莲花寺水库引水入合工程太白至驿马输水线,小盘河水库引水入宁工程长庆桥至新宁输水线)水网建设体系,逐步形成千池百湖(全市现有水库33座,人工湖体7座,骨干淤地坝904座,白龙江引水工程新建调蓄水池236个)调蓄供水格局,让城乡居民饮用纯净、甘甜、健康、安全的优质水,为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可持续、高质量的水资源保障。通过创新和理清思路,确保全市水务工作能够聚焦中心、聚焦重点、聚焦短板,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水利项目布局上要协调。水利事业发展,应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同频共振、互促共进。今年,市委、市政府把水利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审定印发《庆阳市2023年水利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在项目布局上,现阶段重点实施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和清淤工程,为“东数西算”产业园增加配水932万立方米;实施小盘河引水入宁工程,在解决宁县县城及周边乡镇21.69万群众用水困难的同时,为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增加配水1100万立方米;实施莲花寺引水入合工程,在解决合水县县城及周边乡镇12万群众用水困难的同时,为驿马工业园区增加配水420万立方米;实施扬黄提质增效工程,用足用活分配我市的2466万立方米水指标,有效保障环县、庆城及西峰用水需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水利生态治理上要绿色。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要求,统筹全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马莲河、蒲河、葫芦河等重要河流生态保护。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启动实施马莲河生态综合治理百里示范长廊项目,对岸线进行绿化,对河道进行清淤,对堤防进行加固,对农田进行改造,形成山水相映、林田互补、人水和谐的美丽景观。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规划方案编制。高质量开展幸福河湖创建,积极打造蒲河西峰毛寺段、茹河镇原县城段、葫芦河南梁段等8条美丽幸福河湖,形成靓丽景观和创建样板。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成节水型县城5个,节水型学校3个,节水型企业3个,培育形成全社会爱水、节水、护水的绿色节约意识。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水利行业发展上要开放。坚持开门办水利、开放办水利,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全方位谋项目、筹资金、引人才、促发展。在资金筹措上,精准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全面贯彻两手发力思路,在积极争取中、省水利发展资金的同时,采取EPC(设计施工总承包)REITS(投资信托基金)等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助力项目建设。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用好金融信贷政策,弥补建设资金缺口。在人才培养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省水利厅等上级机关上挂,到乡镇、村组等基层一线下挂,到对口帮扶的天津等先进地区外挂,开展干部培训,提升能力素质。在智慧水务上,借助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城市建设战略机遇和数字政府平台,积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确保防汛度汛安全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水利成果运用上要共享。始终坚持把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推动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近年来,通过持续实施农村供水项目,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95处、分散供水工程2.21万处,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到79.8%,近80%农村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今年,全市投资2.42亿元,持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农村水利惠民工程14处,受益群众29.1万人。启动实施全市“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专项行动”,通过加强水源保护、更新消毒设施、优化处理工艺、规范水质监测等措施,确保供水水质达标,让城乡供水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