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水利动态>详细内容

水利动态

大灾之后谋安澜  灾后重建交答卷

来源:防御科 作者:袁 超 发布时间:2023-07-11 17:05:28 浏览次数: 【字体:

    去年,我市出现了“7·15”罕见特大暴雨,造成近百处水利工程水毁受损,灾害损失达1.65亿元。灾情发生后,市、县水务部门按照省、市灾后重建工作部署要求,全面核查灾情,制定重建方案,协调落实资金,分片包抓督导,按月调度推进,统筹安排,有序实施,顺利完成了全市104处水利工程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夯实完善了流域防洪体系,健全优化了城乡水网格局,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度汛提供了水利支撑。

(一)落实“三个到位”,精心谋划,全力推进。一是灾情核查到位。安排四个核查组,现场指导县区核查灾情,收集水毁照片,建立灾损测算台账,精准掌握灾害损失。并会同气象、水文单位、天津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公司,开展“7·15”洪水调查,研究庆阳暴雨洪水特性,为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人员转移提供可靠依据。二是方案编制到位。科学论证、统筹谋划,研究制定《庆阳市水利工程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及新建项目清单,逐工程明确修复措施、责任、时限,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科学指导。三是责任落实到位。组建由市水务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同志任副组长,县区水务局、相关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逐级分解工作任务,分县区包抓督导,按月调度推进,全力抓促落实。

    (二)坚守“三条底线”,查缺补漏,提质增效。市、县迅速行动,投入人员15828人(次),机械台班8576台(次),抢通农村供水工程35处,修复加固库坝堤防工程41处,清淤整修灌溉工程6处,恢复上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9处,完成灾后新建提升项目13处,完成投资1.79亿元,占计划总投资1.58亿元的113.3%。一是供水生命线。第一时间设立集中供水点35处,保障群众就近拉水,并组织近百辆农用车送水426次500余方,组织修复供水管道295km、机井水塔9座、调蓄水池16座、闸阀井626座、泵房机电设施39套,清淤灌溉渠道22.5公里,完成投资4181万元。二是防洪安全线。清理6座水毁库坝工程岸坡塌方土体250m³,夯填路基及维修路面5.3km,加固排水渠3.4km;修复加固护岸11.42km、护脚7.28km,清理河道淤积物135万m³;新建监测设施30套,改造升级雨量水位站292处、无线预警广播站74处,配套乡村预警设施864个,完成投资8841万元。三是设施提升线。在灾后重建的基础上,谋划实施了华池县小西沟、正宁县四郎河等13处灾后提升新建项目,治理河长38km,新建防洪护岸34.37km、排洪渠3.3km,完成投资4847万元,加快补齐防洪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全市防灾减灾能力。

    (三)做好“三个保障”,上下联动,有序实施。一是政策保障。主动加强与设计单位、财政部门的横向协作,加大与县区纵向联动,按照应急项目建设程序,采取集中会审、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打包审查等方式,简化审批招标程序,节省前期工作时间,缩短建设周期,确保项目早审批、早开工、早实施。二是经费保障。针对水毁项目多、资金需求大等实际,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多次反复赴省水利厅专题汇报,向上争取资金1.4亿元,(中小河流治理资金9346万元、山洪灾害防治资金1236万元、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1293万元、小型水库维修养护资金145万元、山洪灾害防治设施维修养护资金293万元、水利救灾资金1730万元),支持县区灾后恢复重建;另一方面督促县区统筹财政资金5000万元,拓宽资金渠道,保障项目建设。三是技术保障。抽调局系统24名专业骨干组建技术服务组,按月定期深入现场指导,帮助县区协调落实资金,完善施工方案,优化施工工艺,合理安排工期,助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四)严把“三个关口”,强化监管,安全施工。一是严把质量关。制定印发水利工程质量安全“一制度一细则一规定一手册”(《庆阳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庆阳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庆阳市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报备及备查资料规定》《庆阳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指导手册》),不断健全质量管理机制,严格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同时,加强隐蔽工程、关键部位质量管控,确保施工质量达标。二是严把安全关。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灾后重建项目安全生产工作,并结合“三抓三促”行动,深入开展水务行业防范化解风险“十查十看十提升”行动,开展专项检查2次,摸排整改相关问题30个,确保文明施工、安全施工。三是严把资金关。及时梳理项目清单,下发工作通知,督促县区全力落实资金,加强资金监管,加快项目建设及支付进度,同步做好绩效评价,确保水毁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