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圆满完成今年水旱灾害防御任务
今年我市总降水量275.1~638.8mm,旱涝交替,极具考验。尤其是“7·29”特大暴雨,最大过程雨量274mm(庆城白马),最大小时雨强54.2mm(华池鸭口27日13-14时),15站降雨量超过200mm,90站降雨量超过100mm,降水范围远超2022年“7.15”特大暴雨(100mm以上20站)暴雨站次,在我市汛期时段内非常罕见。同时,中北部伏旱明显,环县北部秋旱严重。面对极端天气形势,市、县两级提早召开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印发工作安排意见,签订防汛管理责任书,突出“四个坚持”,层层传导压力,织密织牢防御网,全力开展防御调度,实现了人员“零伤亡”,保障了用水安全、江河安澜。
(一)坚持纲目并举,不断健全“三个体系”。责任体系。靠实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员1.06万人,逐级公示30座水库、89处重点河段、13处涉河在建工程、238处山洪灾害危险区防汛“三个责任人”,构建了衔接紧密、责任明晰的防御体系。预警体系。汛前,逐一调试维护雨量站、广播站和预警发布系统,更新改造雨量站点、预警广播223套,上线率达95%以上。会同气象、水文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水库、中小河流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及雨量站点校正,发布河道水情、山洪灾害、中小河流风险灾害预警18期,协商中国移动庆阳分公司开通云MAS短信,使预警直达各级防御责任人,到户到人。预案体系。安排制定市县水旱灾害防御预案,审查批复30座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应急预案以及13处涉河在建水利工程施工度汛方案,组织开展预案演练8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网络体系。
(二)坚持点面结合,持续提升“三个能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组建成立64人的市级应急分队和技术专家组,实行AB岗管理,采取协议储备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储备大型机具92台、砂石料1000多吨、编织袋9.52万条、抽水泵303台、发电机65台,做到人防、物防和技防“三个落实”。提升防御调度能力。主汛前,召开重点水库泄水专题会议,动员市县近千名干部以及消防、公安干警巡查值守,顺利完成了小盘河、巴家咀水库联合调度泄水,做到空库迎汛、安全度汛。汛期,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按周编排值班表,定期对值班值守情况进行抽查检查,确保通讯畅通、调度有力。提升供水保障能力。针对今年伏旱,及时修编《水利抗旱方案》,下发《水情分析研判及对策建议》,坚持每天调度,投入抗旱资金445万元,拉水送水15.6万立方米,调水1041.9万立方米,维修灌溉设施153处,清淤渠道55公里,多措并举抗旱保供水。调度14座水库蓄水2276.1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蓄水1280万立方米,为今冬明春抗旱工作提供了水源保障。
(三)坚持人民至上,着力做到“三个到位”。灾前隐患排查到位。市、县深入排查整改度汛安全隐患72条,成立碍洪清理工作专班,制定方案,下发通知,历时1个多月,排查河道洪沟372条3614公里,整改问题91个。实时启动洪水防御应急响应2次,召开会商调度会议8次,指导县区全面开展巡查排险,提前通知危险区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灾中应急处置到位。在汛情、震后第一时间安排专家赶赴现场,会同县乡一道开展查灾核查,设立警戒标识,采取管控措施,严防发生不安全事故。对水毁设施,收集水毁资料,建立灾损台账,第一时间初报续报灾情。灾后恢复重建到位。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加快推进水毁修复项目实施,完成投资3187万元,修复水库排水渠5.98公里、堤防1.04公里、裸露管道136公里,及时消除度汛隐患。并梳理行业防洪薄弱环节,编制完成了《“十四五”解决水利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实施方案》《“7·15”暴雨洪水调查及特性研究报告》。
(四)坚持规范管理,健全完善“三套资料”。编好工作简报。及时分析研判雨水情、旱情、险情,梳理总结水旱灾害防御、防汛抢险的经验做法,编发工作简报35期,动态反映汛情、灾情、工作进展及建议措施,为省、市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健全值班日志。修订《防汛值班细则》,建立水旱灾害防御值班日志,翔实准确填写当日雨情、汛情、预警发布、文件处理、领导批示及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整理成册,为后续课题研究、决策部署提供依据。记好会议记录。建立专用会议记录,对各级召开的会商研判、工作调度、安排部署等专题会议,专人负责记录,形成资料,归档保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