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四项措施强力推进高效节水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切实把推进农业节水、发展节水灌溉作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强力推进高效节水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一是围绕产业布局,科学编制规划。去年国家出台农田水利条例以后,我们于6月份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十三五”高效节水灌溉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在项目规划中,立足水土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布局,按照“塬区果、川区菜、山区林”的产业构架,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董志、早胜等塬区,围绕龙头企业和大型合作社发展的苹果产业配套建设滴灌工程;在川区紧盯小型合作社、小型企业发展的瓜菜产业配套建设大棚滴灌工程;在北部山区依托家庭农场发展的苗林产业配套建设喷灌和管灌工程。在实施重点上,坚持将高效节水灌溉与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相结合,优先在贫困地区、设施农业发展集中区及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同时结合土地流转,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高和规模效益好的优势,集中连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产业。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发展高效节水面积30.4万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3154元增加到2016年7479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较为明显。
二是拓宽筹资渠道,多方落实资金。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中,我们积极顺应经济新常态,着手破解项目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抢抓国家支持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六盘山区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机遇,积极引导民间、社会资本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国家投资主导作用,“十二五”期间积极争取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61亿元,以国家扶持、企业参与、群众自筹等方式多渠道落实建设资金。在工程建设中水源及供水主管道由政府投资,田间配套工程由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出资,有效的调动了企业、农户参与建设管理积极性,弥补了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三是加快建设进度,确保质量安全。在项目建设管理中,全面落实政府的主体责任,县区均成立了机构和工作班子,靠实了工作责任,落实了工作措施,有效推动了工程建设。在项目推进中,我们实行县级干部及科室包抓责任制,督促指导县区及时解决进度缓慢、县级配套资金不到位、资金支付率低等问题,并通过旬统计、半月通报、月督查、季约谈等措施,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今年全市计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95万亩。目前项目实施方案已批复,第一批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5万亩,完成投资9475.59万元,完成率98%;第二批项目正在开展招标工作。在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我们注重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质量安全红线意识,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实行清单化管理,分类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并针对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同步推进。
四是强化运行管理,注重效益发挥。为了进一步强化建后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今年我们组织开展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摸底自查和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撑。对政府全部投资建设的项目、通过承包租赁、承包等方式,交由种植大户和经营能手管理;由政府出资修建水源和供水主管道,企业出资配套田间工程的,主体工程产权归国家所有,工程使用权归企业所有,明晰了工程产权、使用权,明确了管护主体和责任,靠实了管护责任。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