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产业配水 助推脱贫攻坚 ——庆阳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助推水利扶贫纪实
时下的陇原大地,处处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走进镇原县太平镇枣林村,满眼果园,处处果香。但见矮化苹果树枝叶繁茂,长势喜人。刚栽植的幼苗在水泥立柱的支撑下显得错落有致,已挂果的果树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腰;一只只滴灌带上的滴头精准的将水送入果树的根部,一座座蓄满致富之水的晾晒池,印照出村道上收获的车辆和果园里果农的笑脸。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个位于太平镇西北部,拥有2.3万亩耕地,575户,2695人,贫困户204户,816人的小山村还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村。村民世世代代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耕种着希望,但由于耕作模式落后,农田水利化程度不高,靠天吃饭的局面难以扭转,种地效益低下,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独守家门。土地撂荒,屋门紧闭,全村一副败落的景象。
国家提出精准扶贫以来,枣林村把苹果树栽植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大力培育富民产业。2014年通过招商引资,庆阳市居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枣林村塬面承包流转土地耕地1556.9亩,涉及农户307户,其中贫困户91户,耕地461.1亩,栽植矮化苹果,建立苹果生产基地。但由于缺乏灌溉设施,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是基地生产受制于天。为支持枣林村果业发展,做大做强富民产业,解决果园生产缺水问题。2016年,水务部门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实施中央财政农田水利设施项目,整合资金310万元,新打水源井2眼,布设输水干管及调蓄设施,居力公司自筹资金进行田间配套,安装了果树滴管带,彻底解决了果园灌溉用水问题。
居力公司苹果生产基地建立后,流转了枣林村贫困户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集约经营,规模效应逐渐凸显。如今,被流转土地的群众每天都到果园务工,从事果树灌溉、施肥、修剪及防虫工作,每天收入100元,年均收入在180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500元,比原先农业种植人均年收入增加至少15000元左右。目前,枣林村已有95%的贫困户脱贫,少数贫困户已达到了小康标准。
“过去年年种粮,吃饭自给自足,但手头一直很紧。这几年扶持栽苹果,苹果效益又这么好,再不种苹果咱就赶不上趟了 !”看着田间的果树,枣林村党支部书记李克义高兴的对身边的群众说,鼓励基地附近的贫困户也栽植苹果,尽早脱贫致富。
枣林村的事例只是庆阳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助推水利扶贫的一个缩影。目前,“海升”、“正洋”“柰源”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正在庆阳这片热土上深耕细作,带农增收。水务部门也顺势而为,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方针,强化水利基础支撑,助推富民产业发展。在项目安排上重点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向设施农业、种植大户倾斜,注重产业培育,助推水利扶贫。至此,一场水利扶贫的大幕在庆阳大地已经拉开。
庆阳地处甘肃东部,土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耕地681.63万亩,素有“陇东粮仓”的美称。同时,作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所辖8县区除西峰区属全省扶贫“插花”县外,其余7县均为六盘山特困片区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脱贫任务艰巨。庆阳又是一个传统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长期受制于天,农业灌溉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放管理到集约经营的发展历程。
从发展阶段上看,主要经历了大水漫灌、常规节水、高效节水三个阶段。1、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灌溉方式以大水漫灌为主,灌溉作物主要为粮食作物,亩均耗水200-300立方米,亩均增产不足50公斤;2、从上世纪90年代至“十二五”初期,开始推广常规节水及管道输水灌溉,以粮食及瓜菜作物为主,亩均耗水120立方米左右,亩均增加产值约200元;3、“十二五”以来,我市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从小规模分片实施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企业大户进行调整,以果园及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配套为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特别是2014年以来,培育形成了“海升”、“北国春”、“居立”等龙头企业参与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模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灌溉技术,高效节水灌溉得到了较快发展。
从建设模式上看,也有三种类型。1、最初是由政府全部投资建设到户,亩均投资1300-1500元,由农户管理,主要体现在过去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县项目上;2、在贫困地区由政府全部投资建设,亩均投资1500-2500元,通过承包租赁方式,交由种植大户和经营能手管理,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这种模式主要是顺应脱贫攻坚的要求;3、随着土地流转趋势的加快,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大户,由政府出资修建水源工程和供水主管道,企业出资进行田建配套。这种建设模式的亩均投资在2700-3500元左右,就宁县海升来说,目前共流转土地3万亩,建成矮化密植果园2万亩、苗木5000亩、蔬菜5000亩,全部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亩均投资3500元左右(其中国家投资1500元,企业配套2000元)。苹果产业灌溉采用小量多次的灌溉模式,每次灌水2立方米左右,年灌溉20多次,亩均灌水不超过50立方米,节水100立方米左右,亩产达万斤,每亩收入高达3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从管理方式上看,建成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归国家所有,由乡镇水利工作站或水管所履行监管职责,签订管护协议后交由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管理使用。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43万亩,其中喷灌2.45万亩、滴灌13.19万亩、管灌14.79万亩;灌溉作物中苹果15.6万亩,苗木2.83万亩,瓜菜粮食12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峰董志塬、宁县早胜及镇原太平塬。
庆阳近几年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助推水利扶贫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突出规划引领。近年来,我市在高效节水农业发展上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引领。去年在国家出台农田水利条例以后,我们就于6月份,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十三五”高效节水灌溉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紧盯全市苹果产业、蔬菜产业和观光农业发展,利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给设施农业发展“锦上添花”,为精准脱贫攻坚“增砖添瓦”。计划到2020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估算工程总投资5.8亿元。强化建设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四制要求,公开、公平招标,择优选择施工、监理单位;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严把合同管理、材料进场、设备采购、施工过程、竣工验收“五个关口”,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安全。同时,对具备验收条件的项目及时进行竣工验收,尽早交付投入使用。注重效益发挥。把工程管护机制建立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工程设施运行管理。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逐一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另外,按照“政府注资、水价提取、群众自筹”的办法,探索建立维修养护基金,千方百计落实维修养护经费,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效益长久发挥。创新融资渠道。近年来,我市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打破等钱干事,看钱干事等惯性思维,积极研究金融支持水利发展的政策,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在高效灌溉项目实施中,按照主体工程由政府建设,田间配套由专业合作社实施的办法,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新模式。宁县、镇原等县选择与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建设果园滴管工程,引进了民间资本,形成多渠道投资格局,解决水利大规模投入的资金需求。
今后,我市继续采取以企业为主、政府补助的方式,借助土地流转,重点为企业、种植大户发展配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同时统筹考虑小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产业布局和扶持重点上,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主要是在条件好的董志、早胜等塬面针对龙头企业和大型合作社发展的苹果产业配套建设果园滴灌工程;在川区紧盯小型合作社、小型企业发展的瓜菜产业配套建设大棚滴灌工程;在北部山区依托家庭农场发展的苗林产业配套建设喷灌工程。充分发挥水利基础支撑作用,确保水利扶贫精准实施。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