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水资源管理>详细内容

水资源管理

节水型社会建设知识问答

来源:节水办公室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7-08-19 17:24:27 浏览次数: 【字体:

1、什么是节水型社会?

答:所谓节水型社会,是这样一种社会运行状态,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在全社会建立起节水的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上,实现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最终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能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臵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树立自觉节水意识及其行为的社会风尚,切实转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应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上,节水型社会是把水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利用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开发利用的社会,是一种资源消耗低、利用效率高的社会运行状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涵盖明晰水权、统一管理,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从社会产业结构转型上看,节水型社会又涉及到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服务业等具体内容,是由一系列相关产业组成的社会产业体系;从社会组织单位看,节水型社会又涵盖节水型家庭、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灌区、节水型城市等组织单位,是由社会基本单位组成的社会网络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探索和实现新时期水利工作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根本性转变;探索和实现新时期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的大跨越;探索和实现

从传统粗放型用水向提高用水效益和效率转变;探索和实践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方法。

2、 什么是节约用水?

答:节约用水是指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工程等手段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改进用水工艺,实行计划用水,杜绝用水浪费,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节约用水简称节水。

3、 什么是水资源?

答: 水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一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十分关注水资源的问题。但是“水资源”一词,却是近一二十年才出现的。关于水资源含义的解释有几十种多,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供人们经常取用、逐年可以恢复的水量”,我们现在所说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们开发利用的地表和地下的淡水资源的总称。地球上所有的气态、液态、固态的天然水也称为广义上的水资源。

4、 水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水资源具有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和利害的双重性等特点。水资源在自身的循环过程中可不断的恢复和更新,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在生产生活中水的利用无处不在,同时水的多寡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利和水害双重性十分明显。

5、 什么是水资源总量?

答: 水资源总量受区域和时间的限制。某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为这一地区天然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水资源总量是一个时期数,通常为一年。某一地区的水资源总量由于每年降雨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也不同,因此每年的水资源总量也不同。通常情况下,水资源总量为多年平均数。使用水资源总量这一指标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意水资源指标是一个完整的同口径的指标体系,切记不要出现一个指标是一个时期的,而另一个指标是另一个时期的;二是要注意所使用的指标数据是经过法定认可的数据,一般来说要经过专家审查通过的,切记不要自行推算或非正规渠道所提供的数据,注意指标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6、 什么是水资源可利用量?

答: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通过工程措施可以获取并利用的一次性水量。

7、 什么是取水量?什么是供水量?什么是用水量?什么是排水量?什么是耗水量?

答:取水量是指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通过工程或人工措施获得的水量,通常包括蓄水、引水、提水等;供水量是指通过工程措施为用水户提供的水量;用水量是指用水户实际所使用的水量,通常是由供水单位提供,包括重复使用的水;也可以是由用水户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塘)或地下取水获得;排水量指用水户直接向江河、湖泊或其它水体排放的水量。这种水量一般以废水或污水形式排放在水体中;耗水量是指用水过程中所消耗的、不可回收利用的净用水量。一般来说,取水量≥供水量,取水量≥排水量,用水量≥排水量,耗水量+排水量≤用水量。 

8、 什么是水平衡测试?

答:通过摸清用水系统内各用水环节现状、用水效率,对用水系统内供水、耗水及排水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测试的过程,寻求系统最佳的供用水平衡点。

9、什么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答: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对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其水资源量的

40%,目前,黄河、海河、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过50%,其中海河更是高达95%,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合理限度,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

10、什么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如何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答:水资源承载能力目前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否则就会出现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目前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实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合理规划,加强管理,优化配臵;二是全面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三是防止水污染;四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11、 什么是水功能区划?

答: 水功能区划就是从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的角度出发,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合理的在相应水域划定具有特定功能、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要求,并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确定各水域的使用功能,明确水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

12、什么是政府调控?

答:所谓政府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臵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是合理配臵用水总量,明晰各级水权;确定各行业用水控制指标,完善定额管理指标体系;全面建设水资源宏观管理的政策体系、规章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投入机制和节水型社会的评价体系等。

13、 什么是市场引导?

答:市场引导就是把市场机制引入水资源管理之中,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从政府的角度讲,主要是引导和培育水市场,建立水权流转和水量交易规则、水价形成机制等,使水资源配臵在市场中逐步发挥基础性作用。

14、 什么是公众参与?

答:公众参与是指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者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并由村级用水者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15、 什么是总量控制?

答:总量控制是指国家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保证流域生态用水的同时,根据全流域经济发展需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而下达的用水指标。实行总量控制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体现。

16、 什么是资源水利?

答: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同志在论述什么是资源水利时指出:资源水利“就是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概括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臵、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在资源水利实践中,水不能单纯作为人们开发利用的物质,而更应该作为一种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自然资源来加以利用和保护。所以资源水利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配臵和资源管理,工程措施只是作为辅助手段来应用。资源水利又有专家叙述为:资源水利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臵和加强水资源管理为手段,注重提升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强调资源的重要性和市场的配臵作用,更注重水资源配臵和管理上的投入,包括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的投入,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7、 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的关系是什么? 

答:工程水利强调的是以工程措施为主来开发利用水资源,资源水利强调的是从资源优化配臵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利用水资源,资源水利是对工程水利的延伸和发展。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都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历史产物。从工程水利转到资源水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治水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客观需要,资源水利是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臵、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 

18、 什么是水体污染?

答:水体污染简称为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身含量和水体自净能力,以致水体中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原有的用途。污染物来自工业的废水、农药、生活污水,以及各种固体和气体废弃物。全世界每年有几百亿吨的废(污)水排入天然水体,使得上万亿吨的水质遭到污染,有1/10的河流受到污染。水体污染使原本不富余的淡水资源紧缺状况雪上加霜。全世界有29亿人喝不上干净水。经水传染的疾病每年使15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19、 什么是生态环境耗水?

答:生态环境耗水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是一种自然形态,水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和基本要素。从自然界本身来讲,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实质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用水越少越好。保护生态用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基本的前提和首要任务。

20、 什么是水环境承载能力?

答: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水域内,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不同的水体具有不同的纳污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排污总量的重要指标。对流域或者是河流提出排污总量指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措施,所以我们认识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正确分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十分必要。

21、 如何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答: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有很多种,如减少污水排放量,增加水量,采取生物工程净化水体,保护湿地,增强水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等等。目前较常用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减污和增水。减污的工作重点:一是要强调清洁生产,把防治水体污染的工作重点从末端治理转为源头控制;二是节水,把用水量降到最小,这是治本之法,水量减少了,也就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三是污水处理,修建污水处理厂,在污水排放水体之前,先对污水进行处理,使排放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增水,是指对污染水域增加水量,增加水体的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增加水量一般是通过人工工程措施和天然降雨来完成。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生物工程和保护湿地等措施来提高和增强水环境承载能力。

22、 什么是水权?

答: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中分设出的用益权。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臵的权力,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恒久性的特点。我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该农村集体经济使用。为适应不同的使用目的,可以在使用权的基础上,着眼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将其各项权能分开,创设使用权、用水权、开发权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水资源的使用权。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性。 

23、 什么是水权制度?

答:水权制度就是通过明晰水权,建立对水资源所有、使用、收益和处臵的权利,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就是水权制度。水权制度体系由水资源所有制度、水资源使用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组成。水资源所有制度主要实现国家对水资源的所有权。地方水权制度建设,主要是使用制度和转让制度建设。一般情况下,水权获取必须由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取水许可证并向国家缴纳水资源费。

24、 什么是水市场?

答:水市场就是通过出售水、买卖水、用经济杠杆推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臵的交易场所。在水的使用权确定以后,对水权进行交易和转让,就形成了水市场。水权的转让促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经济利益转化,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由于水的特殊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我国地广、人多、水少,用水量日益增加,把用水推向市场,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水市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25、什么是水价?

答:水价是指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的价格的总称。即每单位水所缴水费的标准。水价可分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个部分。资源水价体现的是水资源价值的价格和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是对水资源稀缺程度的货币评价。它包括对水资源耗费的补偿,对水生态影响的补偿。水资源费(税)属国家所有;工程水价是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后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体现的是企业的成本和利润;环境水价是取用水户对水质的破坏和对水体的污染而进行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所需要的费用。

26、 什么是水权交易?

答:在水资源优化配臵和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取得水资源的使用权的地区或用水户以水市场为平台,通过平等协商,将其节余的水有偿转让给其他地区或用水户,使水资源的使用权发生变化,这就是水权交易。水权交易是水市场的重要内容,也是水市场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水权交易过程中,既要体现水的商品价值,又要体现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公平交易的原则。 

27、 什么是水权明晰?

答:水权明晰是指通过水权分配和制定用水定额,落实各行各业、各个流域及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水权明晰的核心是确定用水户用水量、用水的使用权和支配权。

28、 什么是饮水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

答:确定饮水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因素很多,根据目前国家确定标准按以下四种情况来确定:水量、水质、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饮水安全标准:水量,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60升为安全;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要求的为安全;方便程度:供水到户或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安全;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 基本安全:水量,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35升(四区)、40升(五区)为基本安全;水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的为基本安全。方便程度: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为基本安全。水源保证率: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0%为基本安全。不安全:主要是水质超标,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叫水质超标:含氟量≥1.2mg/L;含砷量>0.05mg/L;苦咸水超标:溶解性总固体≥1500mg/L;根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 细菌学指标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细菌总数>500个/mL,总大肠杆菌群>27个/mL;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其他饮水水质问题:含铁、锰、汞、铬、铅等超标。

29、 什么是高氟水?什么是苦咸水?

答:在水体中,当氟含量大于1.2mg/L时,称为氟超标,也称高氟水。溶解性固体含量>1500mg/L时,称为苦咸水。氟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排列第九位,属于第二周期第七族的主族元素,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几乎不能单独存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各种化合物的状态存在,广泛存在于岩石、土壤、海洋中,在地球上的分布是相当广泛的。氟高了以后容易造成氟中毒。 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还是很广的,包括医药、化工、航天、原子能等方面都有应用。比如氟化钠本身是一种有毒物质,但是也可以作为药物或者杀虫剂来使用。 地方性氟中毒是因为人们生活在这种高氟环境中,长期过量摄入氟引起机体慢性中毒的改变,主要影响人体的硬组织,包括牙齿、骨骼,对其他一些软组织也有损伤,当然临床表现最明显的还是氟斑牙和氟骨症。氟对于牙齿的损伤不仅仅是影响美观,而且会影响到咀嚼和消化功能。氟骨症一般多发于成年人,儿童也有发生氟骨症的。氟骨症最早的改变从临床检查上来看包括骨骼弯曲比如胳膊伸不开等,影响生活和劳动。地方性氟中毒危害是很大的,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到了当地经济发展, 氟进入体内后使得钙过量地在血管上沉积,造成血管钙化,引起动脉硬化。饮用高氟水很容易引起氟中毒。在我国除了上海、海南、台湾到目前还没有发现氟中毒,其他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地方性氟中毒不同程度的流行。内蒙现在101个旗县中有77个旗县存在饮水型氟中毒,生活在高氟地区的人口大约为600万,氟斑牙患者现有170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3000万人饮用高氟水。我国苦咸水主要分布在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有3800多万人。苦咸水主要是口感苦涩,很难直接饮用,长期饮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30、 水质指标包括哪些?

答:水质指标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物理性指标。包括温度、色度、臭味、浑浊度等;第二类是化学性指标。包括PH值、硬度、各种阳离子和阴离子以及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总需氧量等(TOC);第三类是生物学水质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各种病原菌等。 

31、 什么是高砷水?它的危害如何?

答:慢性饮水型砷中毒对人体多系统功能均可造成危害,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色素代谢异常及皮肤角化,影响劳动和生活能力,并最终发展为皮肤癌,可伴膀胱、肾、肝等多种内脏癌的高发。从慢性砷暴露开始约20至30年,癌症开始发病。目前,自我国病区便用手压井已二十余年,饮水暴露砷已接近二十年,正在步入癌症高发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也已进入生育年龄,未来十年无疑也是保证病区儿童健康的关键时期。 

饮水中砷含量的国家标准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热点: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值为0.01PPm。我国目前采用的标准是0.05ppm,有没有必要将其调整为0.01ppm,无疑也是中国环境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砷及砷化合物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NlEHS)、美国环保局(US-EPA)等诸多权威机构所公认的人类已确定的致癌物。由于人类取水灌溉、采矿、特别是打井取水饮用等活动,以及受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影响,地球表层中砷化合物以砷酸盐及亚砷酸盐等形式大量溶入地表水中,带来了严重的水砷污染问题。我国政府于1994年正式将砷中毒列为重点防治的地方病进行管理,直至目前,已有至少十个省、自治区发现了饮水型砷中毒。随着调查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国饮水型砷中毒病区还在逐年扩大。  

按照WHO的水砷标准,中国砷中毒危害病区的暴露人口高达1500万之多,已确诊患者超过数万人。而且,我国砷病区更具复杂性——高砷同时多伴高氟、高碘/低碘及其他多种元素含量异常,贵州省还发现了全球唯一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 

32、 地球上有多少淡水资源?

答:地球上70%的面积被水覆盖,海水占全球总水量的95%,如扣除目前尚不能利用的极地冰川,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400万立方千米,它们只占地球总水量的0.3%,而存在江河湖泊中的水则更少——只有23.12万立方千米。 

33、 世界水资源现状怎样?

答: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卫生水平的提高,世界用水量迅猛增长,如美国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0.4%,加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水径流分布不均,现在有1/4的大陆水资源严重匮乏,几乎到了水荒的程度。尽管一些国家采取了不少节水、增加水源的措施,但日益突出、尖锐的用水问题和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北非、中东及中亚,用水紧张正在威胁着这些地区的安全,并已经到了逼着联合国从中斡旋,以防止战争爆发的地步。1999年3月18日联合国发出警告,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用水量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每15年用水总量翻一番,按此下去,在2025年地球上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面临淡水资源危机,1/3以上的人口得不到清洁的饮用水。有专家和学者在预测21世纪时指出,如果说19世纪是煤的世纪, 20世纪是油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水的世纪,水将成为21世纪的战略性资源,未来的战争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引发。 

目前全世界工业、农业和家庭用水分别占全球总用水量的22%、70%和8%;在高收入国家分别占59%、30%和11%;在低收入国家分别占10%、82%和8%。不加处理的工业用水,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60%的大陆面积淡水资源不足,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 20多亿人口用水紧张,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如果不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继续过度用水、浪费和破坏水资源,到2005年,世界将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 

34、 中国水资源现状怎样?

答: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为27243亿立方米,折回年径流量为28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4.2%。北方5个流域片地表水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南方4个流域则偏多10.8%。在各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 、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为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 17693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5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为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南方4个流域片为24097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为平方公里产水量为29.8万立方米。

35、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答:中国水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总量大,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全国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m3,位居世界第四位。根据2002年的统计,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m3。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7个有关组织在1997年对全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所做的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排在第121位。(2)时空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受季风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基本上是南方丰富,北方贫乏,旱灾的发生机率比较高。中国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包括长江流域片、珠江流域片、浙闽台诸河片、西南诸河片)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全国80.9%的水资源量,北方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面积(包括淮河流域片、黄河流域片、海滦河流域片、辽河流域片、黑龙江流域片以及额尔其斯河的中国流域范围)占全国63.5%,拥有的水资源量占全国19.1%,其中西北内陆河流域及额尔其斯河中国流域范围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年内年际变化也很大,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匹配。中国北方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二,但水

资源量不足全国水资源的五分之一,北方片人均水资源量为1127立方米,仅为南方片人均的三分之一。在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立方米的10个省区中,北方片占了8个。中国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的五分之三,南方片占全国的五分之二,南方片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为1913立方米,而北方片只有631立方米,前者是后者的3倍。(4)水环境形势严峻,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水资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全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8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湖, 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水环境问题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的不足。

36、 我国工业用水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有多大?

答:我国城镇工业(不含火电)水的重复利用率为63%,全部工业(含乡镇企业)还不足55%,发达国家由于科技发达,同时也比较重视节水工艺的研究和推广,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在75%以上,美国制造业已达94.5%,日本制造业89年为75.3%。以2000年为例,我国万美元工业产值增加用水量为117m3,美国为39.2m3,日本34.3 m3,英国为31.3 m3,法国76.5 m3,意大利54.9 m3,德国43.1 m3。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工业用水的总体水平还很低。

37、 我国农业用水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有多大?

答: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采用节水技术,发展节水灌溉,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7-0.8。2000年我国农田亩均灌水量479m3, 2000年我国农业万元GDP用水量为2662m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节水水平还较低。亩均灌溉水量离欧洲和美国还有一段差距,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在与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相近的发达国家中,万元农业GDP的用水量一般在400~600m3左右。 

38、 我国城镇生活用水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有多大?

答: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了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城市生活用水的水平。如美国1992年《国家能源政策法》的规定,抽水马桶、水龙头和淋浴器的用水量比1980年的大多数设施要节水62%,该法并规定1994年以后出售的所有房屋中,必须安装符合节水标准的器具。美国1992年确定的节水器具用水新标准也迅速成为世界其他国家主要的参照标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节水型器具的研究和推广,包括节水型抽水马桶、节水型水龙头和节水型淋浴器、节水型洗衣机和洗碗机等,节水器具得到了普遍的推广。通过广泛采取节水器具,大大提高了生活用水的用水效率。另外,发达国家的供水管网布局合理、维修及时,都大大降低了供水漏失率,提高了用水水平。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活用水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上。据统计, 2000年的全国节水器具普及率仅为20%左右,自来水供水损失率高达21.6%,而发达国家基本上全部实现了节水器具的普及, 2000年美国自来水供水损失率仅为6%。 

39、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状况的矛盾日益突出?

答:建国以来,我国用水增长十分迅速。全国总用水量1949年约1030亿m3, 2002年已达到5497亿m3。目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据分析统计,中等干旱年份,全国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年缺水总量约为360亿m3,其中农业灌溉缺水300亿m3,每年平均减产粮食200亿公斤,数千万农民饮水困难。在全国669个建制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00多个,年缺水60亿m3,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分析,通过适量的扩展开发、积极利用当地径流、多种水资源的联合利用、废污水的处理、回用以及开发替代水源等一系列措施和技术,在维持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总原则下,预计到2030年,我国当地水资源供水能力将达到7220亿m3, 2050年可超过7500亿m3。从南北地区分布看, 2050年南方供水能力预计将达到4225亿m3,可供水量为3945亿m3;北方则为3275亿m3,可供水量为2905亿m3。从水资源的供需发展趋势分析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到2050年人口达到16亿高峰时,人均水资源量将从2002年的2220m3下降到1760 m3,接近用水紧张国家人均水资源量1700 m3临界值水平。2050年全国需水总量有可能达到 7000--8000亿m3,已接近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极限。其中,黄淮海地区缺水十分严重, 2002年人均水资源已低于500m3,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地区;到2050年人均水资源将进一步减少。该地区的水资源已无法支撑其社会经济负担,必须采取远距离调水措施——“南水北调”工程。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预计2030年全国缺水量约130亿m3;全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将达到24.5%;再经过20年的节流、开源, 2050年可基本达到平衡,预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将为25.4%。可见21世纪上半叶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水资源短缺仍会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

40、 为什么说传统节水手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水者作为自由的市场主体,从利益最大化出发,只有在节水收益大于节水成本时,才会积极主动采用节水措施。而传统节水手段只是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用水者的节水积极性,无法从利益上刺激用水者的节水行为。如在初始水权没有赋予用水者的情况下,用水者投资节水后,当节约的水用于其它地方时,是得不到补偿的。此时,节水只是对国家这个整体具有重大意义,但对节水者来说经济效益不明显,这样用水者是不会投资节水的。由于传统节水手段使节水很难与用水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起钩来,这样节水只是政府主导下的行为,即政府“要我节水”,而非用水者的“我要节水”的自觉行动,节水效果可想而知。这可以说是我国节水工作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另外,节水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贯穿于水资源的开发、配臵、使用等全过程。而我国传统的节水工作只注重某一领域或某一环节的节水,人为割裂了它的整体性,使节水工作很难形成协同效应,这样的节水只能是某一方面的节水,很难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因此,传统节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41、 为什么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

答:一个地区、流域的水资源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一个流域具有客观存在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缺水和与水有关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其实质就是承载能力不足。我国2/3的国土面积属于资源性缺水,缺水地区水资源已经超过极限,再加大开发力度,将进一步把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推向毁灭的边缘。在有限的远距离调水条件下,只有依靠以内涵挖潜为最主要手段,以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这种内涵的手段包括优化配臵、污废水处理利用、劣质水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以及采用行政、体制、经济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节约、保护和配臵,来提高和改善水资源承载能力。我国水资源的紧缺与浪费并存,存在很大的节水空间。不同作物、不同地区同一作物、不同灌溉方法、不同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的灌溉定额相差很大;不说渠道水利用系数很低,城市自来水的漏失率也在20%以上;不说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悬殊,我国不同城市同样产品万元产值耗用水量相差可达十几倍,水的重复利用率相差数倍;不处理排放, 60%~70%的用水量就成了污(废)水,城市地表水体90%以上、地下水97%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我国“十五”计划中强调: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臵”。要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 什么是用水合理性分析?

答:用水合理性分析是指在全面、系统用水调查的基础上,对用水结构、用水对象、用水环节、用水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用水不合理程度及原因,寻求用水合理配臵、提高用水效率、加强用水管理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