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水利动态>详细内容

庆阳市农田水利灌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建设管理科 2025.06.11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一、灌区基本情况及运行现状

    目前全市共建成中小型灌区1127处,其中:万亩以上中型灌区12个、千亩以上小型灌区20个、千亩以下小型灌区1095个,设计灌溉面积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1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7.42万亩,年均灌溉用水量4288.35万m3。其中:12个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0.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1.77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1.43万亩;小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1.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3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5.99万亩。

    二、存在问题

    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总耕地面积983.97万亩,位居全省第二,是重要的粮食调出地区。但由于保灌农田灌溉面积少,设施农业占比小,传统灌区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灌溉基础设施薄弱,加之河西地区大规模开发和灌溉条件日益完善,“陇东粮仓”地位逐步被河西走廊粮食生产基地所替代,农业生产面临形势十分严峻。以张掖2022年农业生产为例,我市耕地面积983.97万亩,农业增加值127.02亿元,粮食播种面积590.2万亩,粮食总产量143.63万吨,平均亩产243.4公斤;张掖耕地面积536.11万亩,农业增加值170.33亿元,粮食播种面积318.85万亩,粮食总产量151.17万吨,平均亩产474.1公斤。我市的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远大于张掖,但农业增加值却少了43.31亿元,粮食总产量少了7.54万吨、平均亩产仅为其一半,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灌溉条件。

    (一)灌溉利用程度低。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8.01亿m3,亩均自产水资源量63m3,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8、黄河流域平均水平的1/5,是全省缺水形势最严峻的地区之一。总供水能力3.05亿m3,其中农业现状供水能力1.6亿m3。我市农业灌溉主要采用大田漫灌方式,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300m3,远小于全国364m3的平均水平,仅能满足53.3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需求。灌溉水源保障供给困难且水量不足,灌溉水利用系数0.569,灌溉水资源利用程度低,较全省低0.012,距离新型节水型社会用水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

    (二)基础设施老旧失修。全市总耕地面积983.97万亩,能发展灌溉的面积77.48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7.8%,与全省25.48%占比差距明显,其中可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仅占2.1%。现有灌区大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以渠灌等大水漫灌方式为主,且建设标准低、维修管护不到位,造成工程老化失修,部分渠系设施损毁严重,工程效益发挥不充分。

    (三)农田产出效益不高。近年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价格长期低迷,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价格却居高不下,导致大多数非灌溉农田农业产业比较效益持续下滑,加之农户老龄化、兼业化、副业化严重,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家庭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以环县种植玉米为例进行测算,亩均产量302kg,收购价2.68元/kg,亩均毛收入809元,扣除成本后亩均收入80元。按照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量4.3亩分析,种植玉米年人均收入344元,农田产出效益低,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相较于种地务农,农民更愿意走出去,依靠外出务工或从事其它行业增加收益。

    (四)灌溉布局不够完善。受农耕文化影响,我市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原本连片的土地被人为划分成条块,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灌溉规划不统一、布局不协调、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普遍存在,造成农业生产与资源禀赋不匹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科技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应用现代生产要素能力有限,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五)农业灌溉节水意识不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节水灌溉,可以极大降低成本,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目前我市灌区普遍存在农业灌溉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浪费严重、效率不高等问题。传统灌区输水方式以渠灌为主,田间灌溉普遍采取漫灌形式,采用滴灌、喷灌等现代化高效灌溉节水措施的较少,没有精细管理,实际灌水量过多。同时,当地农民已经习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节水意识较低,不愿去尝试新事物。

    三、形势研判

    (一)雨养农业并不排斥灌溉。我市属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其中南部有10万亩以上大塬12条,面积382万亩,土地平整,有耕地220万亩,是粮油生产主要基地。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干旱长期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黄土高原干旱出现的频率为91%,十年九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旱发生频率60.5%,春末夏初旱39.5%,伏旱42.9%,平均两年一遇。环县、庆城西北部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正宁南部干旱危险性等级最低。农作物在出苗、孕穗等关键生育期,水分往往不能足量供应,“卡脖旱”问题突出,春旱“不出苗”,夏旱“长不高”,秋旱“秕子多”,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产能。因此,雨养农业并不排斥灌溉,适当的补充灌溉能有效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二)国家倡导农业补充灌溉。党的二十大以来,加快发展现代灌溉,推进现代灌溉和现代农业的良性互动,成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必然选择。省委、省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补齐三农短板的重要抓手,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任振鹤省长明确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胸怀国之大者,提高站位格局;关乎农业强省,要心系省之要者,聚焦重点攻坚;关乎底线红线,要扛牢责之重者,彰显担当作为,并提出陇东旱塬区要重点推行集中连片旱地高效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模式,进行田块归并、地力提升等方面的建设。庆阳发展农田水利灌溉尤其是高标准农田节水补充灌溉是与国家战略部署和落实中央精神高度契合的,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既是一个鲜明的政策导向,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灌溉是农业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庆阳市正处于创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是庆阳农业产业的独特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菌业等设施农业,水都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发展水利农田灌溉尤其是高标准农田节水补充灌溉,既是庆阳农业转型升级的前进方向,又对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及农业现代化具有支撑作用,也能有效破解农业“卡脖旱”,确保浇上“救命水”,助力农业产业从根本上提质增效。

    四、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完善灌溉布局。按照《庆阳市百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补充灌溉工程规划(2024-2028)》,依托9座现有水库、48座淤地坝及刘园子煤矿矿井疏干水(年可供水量5175.46万m3),利用5年时间,建成一批“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有效解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灌溉水利用程度低、农业灌溉布局不完善等问题。规划在北部突出抗旱保粮,先行实施集水滴灌工程30万亩;在南部突出粮食产量提升和主导产业培育,实施智慧灌区工程51万亩;在老旧灌区突出提质改造,恢复扩大灌溉面积19万亩。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夯实农业强市基础、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助力“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经实地调查测算分析,全市100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补充灌溉工程完成后,冬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农作物年可增产总量19.25万吨,年增产总收益10亿元。

    (二)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程度。我市虽是雨养农业区,但灌区有效覆盖范围外农作物生长缺乏充足的灌溉水源,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且南部相对充足,北部相对不足,时空分布不均,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其他季节河道常流量较小,含沙量较高,利用率较低。导致农作物在出苗、孕穗等关键生育期,水分往往不能足量供应,“卡脖旱”问题突出,春旱“不出苗”、夏旱“长不高”,秋旱“秕子多”,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产能。因此,按照“用好天上水、用足地表水、保住土壤水”的思路(全市现有水库30座,调蓄池36座,淤地坝933座,白龙江引水工程新建调蓄水池177个),充分盘活现有水库、淤地坝等闲置水源,把有效的水资源全部用起来,优化用水结构,做到能用皆用,充分克服水资源利用程度低的问题。

    (三)通过项目逐步实施解决农田灌溉基础设施老旧失修问题。建议对未实施现代化节水改造的1124个(合水县固城灌区、正宁县四郎河灌区、镇原县开边灌区、南川灌区、吴家沟灌区、宁县湘乐灌区、庆城马岭灌区、华池南梁灌区、巴家咀灌区、20处千亩以上灌区、1095处千亩以下灌区)停运的灌区和部分损毁的小型灌区实施现代化维修改造项目,确保原有灌区更好发挥灌溉效益,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益。

    (四)科学提升农田产出效益。建议通过实施水源、灌区、节水灌溉等工程项目,进一步改善土地生产条件,不断增强种粮农民积极性,吸引省外种粮企业入驻生产,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不断改变种植模式、种植结构、节水灌溉和保肥方式,持续增加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同时,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灌溉发展,将会极大的改善灌溉条件,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可使玉米亩产量增至674kg,毛收入增加到1806元,扣除成本亩均纯收入达1077元,人均种植玉米4.3亩,年纯收入4631元,与以前收入344元相比,农田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五)增强农业灌溉节水意识。通过实施农业综合水价改革项目,将传统的大田漫灌、渠灌变为高效节水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对改造后的现代化节水灌区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成立灌区服务中心,配备专业人员管理维护,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媒体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发展节水灌溉的浓厚氛围,为提高灌区节水意识提供保障。